2024.03.29 星期五
첫페지 | 총련합회활동 | 잡지 | 혁명령도업적 | 민족의 숙원 통일 | 심양모란예술학교 | 공보
사이트 내 전체검색
작성일 : 19-10-18 13:28
 글쓴이 : 최고관리자
조회 : 8,463   추천 : 0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曹家麟

 

 1950年9月15日,美帝国主义悍然从仁川登陆入侵朝鲜,同时派遣第七舰队入侵我国领土台湾。10月1日,美国侵略军及李承晚伪军疯狂越过三八线,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,使我国东北边境受到严重威胁。那时我还是一名正读初中的学生。在全国开展的轰轰烈烈的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中,我和大人们一样天天围在广播喇叭的旁边,时时关注着朝鲜形势的发展,我热血沸腾,一心想要参军去朝鲜打美国鬼子。

党中央和毛主席应朝鲜政府的请求,毅然作出了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的决策,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。1950年10月25日,发起第一次战役,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枪,一年以后,中国人民将10月25日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。

1951年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周年,曾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参加开国大典阅兵的67军199师,再次来到天安门接受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。199师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,被誉为“开国大典红一师”,1951年6月22日奉命赴朝参战,在向朝鲜前线开进途中,低空飞行的美军飞机,就广播说中国军队伤亡惨重,连首都师都用上了。人生就有这么巧的事,1950年10月12日,我就如愿随完成国庆阅兵任务的199师,从北京返回驻地塘沽,那年我14岁,从此摘下了少先队的红领巾,穿上了绿军装正式成为了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员。不久部队受领了赴朝作战的命令,我实现了“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”的愿望。

参军后第一张照片(塘沽1950年冬)2  

1950年曹家麟参军后的第一张照片

 

算起来68年过去了,我已是八十三岁的老人,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,到1956年回到祖国,我在朝鲜战斗生活了六个年头,我的战斗岗位曾在连队,到过前沿阵地,也两次负伤,荣立过两个三等功,但一直没有机会与敌人直接拼杀,在朝鲜的六个年头我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度过的。但每当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,我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。

那是1951年初,我所在的67军受领赴朝作战的命令后,迅速展开了入朝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。广泛深入地开展了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和“仇视、鄙视、藐视”美帝为主要内容的动员教育。同时,为适应入朝作战的需要,全军三个步兵师的步兵武器(步枪、冲锋枪、轻重机枪)全部更换为苏式7.62口径,高射机枪、五七无后坐力炮、三七高炮也更换为苏式。为充实部队保证满员,全军补充了14554名新兵。加强和调整了后勤保障,增编了人力运输团、担架团、野战医院、汽车营和兵站。在整编、换装、补兵后,全军于三月上旬开始了为期十周的大练兵。积极的临战准备,为部队入朝作战打下了良好基础。

1951年6月15日,67军党委向全军发出了抗美援朝动员令,全军热烈响应军党委的号召,进行出征前的庄严宣誓,坚决为实现祖国人民赋予我们的伟大任务而奋斗。

 

图片1

199师在塘沽驻地战士舞台举行庄严地宣誓仪式

 

1951年6月22日,199师所属部队从丹东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,经长途行军后,到达阳德附近地区集结待命。

(有文字说明)1951年6月22日我和战友在丹东鸭绿江桥头合影(压缩)

 

1951年6月22日跨过鸭绿江大桥前合影(前排左一是曹家麟)

 

1951年8月9日,67军奉命由阳德地区开进,接替27军在金城以南西起537.7高地,东至北汉江,正面宽27公里的防御阵地,北汉江的支流金城川从67军阵地前流过。

金城秋季防御战役是67军出国后的第一仗,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现代化装备的美军首次交战。我军技术装备低劣,缺乏经验,又遇山洪暴发,河水暴涨。敌依其空军优势实行“绞杀战”,昼夜封锁破坏我交通运输线,使我供应十分困难,部队不得饱食、弹药缺乏。二线部队粮食供应每人每天减为只有3两,没有油盐蔬菜,部队大部患上夜盲眼,一到晚上什么也看不见。广大指战员仍以高度的国际主义、爱国主义精神,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,克服了一切困难,前赴后继,日以继夜的鏖战,大量杀伤了敌人,抗击了敌人四个师的连续进攻,打击了敌人的狂妄气焰,粉碎了敌人“秋季攻势”,稳定了防御态势,迫使敌人不得不于10月25日重回到谈判桌上来。这就是志愿军战史上著名的金城防御战,它挫败了敌人,巩固了阵地,创造了27公里正面迎敌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。

在防御作战最艰苦、最困难的时候,20兵团杨成武司令员曾给67军军长李湘打电话说:“要告诉全体指战员。毛主席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‘三八线’,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前线的指战员们,党和祖国人民在支援我们,中央军委在支持我们,我们一定要坚决完成毛主席亲自交给我们固守‘三八线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!”

67军在朝鲜人民军和友军的大力支援配合下,于金城前线顽强阻击敌人进攻七十天,共歼敌37358名(其中美军18158名),击落、击伤敌机39架(击落19架),击毁击伤坦克130辆(击毁79辆),击毁装甲车、汽车16辆,缴获枪支373支、火炮11门及各种弹药、物资。

还取得全军三天歼敌17000余人的赫赫战果,创造了朝鲜战场日歼敌最高记录。1951年10月19日,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这一重大胜利,标题是:朝鲜中线东部二十余公里狭窄地段上 我军三天歼敌一万七千。

图片2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曹家麟1951年12月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952年冬曹家麟在炮兵观察所

 

1953年7月13日,我参加了金城反击战役。

1953年6月朝中方面和美方经过艰苦讨价还价,基本达成停战协议内容,并开始讨论签字问题,朝鲜战场即将迎来和平曙光。此时南朝鲜李承晚集团突然破坏协议,从6月17日深夜起,狂妄叫嚣要脱离美军“单独干”、要坚决“北进”,不承认已达成的任何边界协议,以“释放”之名强行扣留了2万多名未交中立国的朝鲜人民军战俘。这一事件,激起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极大愤怒,也遭到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。如果不能在军事上予李承晚伪军以有力打击,停战谈判可能又被拖延下去。金城反击战役,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。

志愿军司令部根据毛主席的指示,立即开始部署金城战役,战役宗旨为:“配合停战谈判,狠狠打击李承晚集团,对美军和其他外国军队不主动进攻,但对任何向我进犯之敌军必须予以坚决打击。”

1953年7月13日至7月26日,志愿军发起了金城反击战役,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。发起这次战役的主要目的,是打击以“释放战俘” 为名破坏停战谈判的李承晚集团,迫其遵守停战协定。

南朝鲜伪军在金城地区25公里的正面上部署了4个师,志愿军集中了6个军(第21、第54、第60、第67、第68、第24军),加上配属的炮兵和工兵,总兵力达到24万人。同时,还集中了1360门火炮和20辆坦克。不仅在兵力上形成3倍于敌的优势,在火力上也形成1.7倍于敌的优势。志愿军在地面火力上对敌形成优势,这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历次战役中是唯一的一次,从而保证了战役的迅速获胜。

7月13日夜21时大雨欲来之际,在志愿军第20兵团指挥下,金城前线的6个军发起猛烈突击,一小时内全线突破,然后一面围歼各高地之敌,一面向纵深穿插。

经三天进攻,志愿军已在金城地区将战线南推了15公里,并消灭了南朝鲜军4个师的大部。鉴于进攻目标已达到,连日大雨又造成运输困难,各部队奉命在新占领的阵地上转入防御。从17日至27日,志愿军第20兵团部队主要利用临时抢修的野战工事,打退了美军和南朝鲜军7个师的连续反扑,基本守住了面积180平方公里的新占领地区。

金城反击战役7月13日至7月26日,志愿军共歼敌约5万人,连同战线上其他地段的战果,歼敌总数约7.8万人,其中俘虏3395人。最终,7月27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,双方(中朝方和联合国军方)首席谈判代表在板门店正式签署朝鲜停战协定,双方司令官(金日成、彭德怀和克拉克)分别发布“全线完全停火命令”,至此,持续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胜利结束。

我至今难忘的是在金城反击战役中,我与江原道金城地区昌道里、榆昌里,德寺里组成的支前担架队,度过的那短暂却难以忘却的日子。

金城反击战役前,我在200师炮兵团政治处担任民运工作员,1953年6月9日,和200师炮兵团民运干事尹双年,先后去了昌道里、榆昌里,德峙里,通过各里的委员长,联系组成支前担架队。记得每个里组成了一个小队,由里委员长任队长,组建了三个小队,共200多人,其中160人是担架队员,共40副担架,每个小队都安排炊事员自己做饭。由三个小队组成的支前担架队,在尹双年和我的带领下,于1953年7月13日金城战役发起前,在昌道里和龙岩里之间沿金淮公路建立了三个伤员转运,我和尹双年干事,还有一个文化教员小邓分别带领一个小队,由联络员金文俊、小李担任翻译,各小队以接力方式转运伤员至昌道里野战医院。直至7月27日实现停战,朝鲜人民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 

7月11日昌道郡德寺里组成数百人的担架队 

 

 

 

1953年7月金城反击战朝鲜人民支前担架队从江原道轿岩山方向运下伤员

 

 

德峙里担架队开赴前线

 

200多名朝鲜人民组成了支前担架队,他们扛着自己制作的担架,吃自己准备的饭,昼夜不停地穿行在雨水和炮火中,他们中大部是老人和妇女,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。在抢运伤员时,他们用树枝为伤员遮阴,他们脱下衣服为伤员挡雨,在遭到敌人的炮火袭击时,又毫不犹豫的扑在伤员身上,他们是在用生命保护志愿军。我亲身感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,见证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。

这段经历已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中,我永远不会忘记!我十分渴望能在有生之年,有机会见到当年并肩战斗的担架队队员和他们的后代。